一一 高坪特殊教育侧记
他们是一群默默奉献的师者
凭着这对教育的执着和浓浓爱心
为折翼的天使们点亮了梦想的星空
冬日的暖阳惬意的洒落在江陵镇双拱桥村的树梢山涧,给这里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丝活力。“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这个字就读“文”,吕文光,来,看老师这里......”在青瓦红砖的屋檐前,李朗老师耐心地教着吕文光写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反复练习着,这是吕文光学习的第十个字。
“吕文光13岁了,患有先天性的智力障碍及唐氏综合征,因自身严重残障,普通学校无法让他随班就读,家里只有年过古稀的外婆带他,又没办法陪读,我们通过招生摸排找到了他,那年他10岁,记得第一次送教上门的时候,他只能数到3...”说到这些,90后的李朗老师总是有些哽咽。
面对“调皮”的吕文光,让他安静下来是件很头疼的事儿,仅三分钟的教学,李朗老师说了26次“吕文光,来,看老师这里...”为了集中吕文光的注意力,李朗老师偶尔会用“绝招”,用小礼物与吕文光作交换,只要认真听课、写字,哪怕只有一分钟,就可以得到一颗糖,这招可谓屡试不爽。除了文化课,李朗老师还会“送来”吕文光喜欢的手工课,“慢一点,贴在这里,对,吕文光很棒,”看到李朗老师竖起的大拇指,吕文光咿咿啊啊的手舞足蹈,开心不已。
这是李朗老师“送教上门”的第四年,她说,教育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收获了很多感动,无论这条“送教”路有多远,有多难,她都会坚持。
“自从你们送教上门后,吕文光开心多了,不经常发脾气了,晓得饭前要洗手,要让着妹妹,会写笔画了,还可以数到20了...”说着吕文光的成长,外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吕文光经常用粉笔头在墙上写1234,他说写到"4"的时候,老师就会来上课,有几次,吕文光算错了日子,站在马路边痴痴地望着路的尽头,等啊等,一直等到天黑都不肯回家,哭着闹着说要等李老师...”听着外婆说的话,李朗老师的眼里隐隐的泛着泪光。
“吕文光,你现在是个大孩子了,在家听外婆的话,要好好写字,老师下周再来,听话,要乖哟。”李朗老师拉着吕文光的手耐心的交代着。吕文光抱着老师给的可乐似乎啥都没有听进去,直到李朗老师说要走的时候,吕文光抓住李朗老师的手,“啊,啊,啊...不,不,啊...”每到这个时候都是吕文光最焦急的。送了一段又一段路,吕文光心情慢慢平复了,一直不愿接受离开的的吕文光还是特别乖的给老师说“拜拜,嗯,老...师...拜拜...”
住在江陵镇江陵坝村的钟玲,出生在汶川地震那年,10岁的钟玲个子特别小,看着和四岁的小孩差不多。
今天是第57次给小钟玲送教,64岁的婆婆早早地给小钟玲梳好羊角辫,搭好上课用的桌椅板凳,还拿出了家里今年新收成的最大的甜橙。“小钟玲是我们学校今年18个送教上门中最恼火的一个,重度语言残疾、自闭症让人看着都心疼,家里只有婆婆撑起整个天,要不是政府的扶持,他们家真的难呀。”专门负责钟玲的杨艳老师说到这儿,心情变得格外沉重。
“钟玲很需要陪伴,记得第一次来,钟玲躲在家里的衣柜里不说话,怎么疏导都扒着门不出来,为了与钟玲建立关系,让她有安全感,我们坚持每周驱车近百里来陪她玩,陪她上课,给她打电话,让她能熟悉我的声音......”回想与小钟玲建立情感的点点滴滴,如同放电影一样在杨艳老师的脑海中浮现。拉着小钟玲的手,循序渐进地开始了今天的课程。
今年是给小钟玲送教上门的第三年,也是高坪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的第四年,“送教团队都是四人一组,按学生分布的线路分成八组,每周四吃了午饭就出发,今年送教最远的是胜观的一个孩子,每次来回都要两个多小时......”兼任司机的送教团队领队负责人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王志进说道。“记得今年夏天洪峰过境的时候,洪水漫过了小桥,淹住了去往钟玲家的必经之路,四名女老师当机立断,手牵手,挽起裤管淌着洪水冒险过去,洪水都快淹过膝盖了,要是一个没站稳...想想都后怕...”
四年时间,送教团队为66名重度残障、无法自理、无人陪读的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从泥巴路送到柏油路,从晨光熹微到万家灯火,从春回大地到银装素裹,走泥泞、趟洪水、顶烈日、冒寒霜,风雨无阻坚持送教上门,因为他们都知道,孩子在等着他们!孩子需要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