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刘吉平创业励志事迹
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里,一个步履蹒跚的人用手拍拍胸口自豪的说:“我的身体残了,但我这里没有残,不等不靠不要,我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就是现年58岁的顺庆区残疾人创业者代表--刘吉平。他用不屈的信念、聪慧的头脑、敢想敢做的勇气和阳光的心态,奋勇拼博,开荒山种葡萄、石榴、桃园、李园,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园,不断带领残疾人、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多次被市、区残联评为残疾人创业就业带头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残疾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理念,在决战脱贫攻坚战役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命运强音。
不幸童年,感受了大爱无疆。
1960年8月,刘吉平出生于顺庆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中。8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吉平一直高烧不退,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家庭环境,落下了下半身不能动弹,这一睛天霹雷给整个家庭带不了沉重的打击。“我感谢我的父母,他(她)们用单位的饭票去换成钱,帮我治病,家里没有饭菜,妈妈就到菜市场拣坏的菜叶回来煮起吃,他们为我付出了全部。还有许多好心人一直照顾我,我的童年一直在和病魔作斗争中过来的。”刘吉平哽泣的说道。每当回忆自己的童年,刘吉平内心就很难过,在感慨命运的不公时,也磨练了不服输的个性,更深深的理解了父母大爱的真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过几年的治疗后,病情好转的刘吉平看到年事已高的父母依然每日操劳,很是心疼。懂事的他为了替父母分忧,主动外出打零工,他当过销售员、裁缝、做过小生意等。由于年纪尚小,加上肢体残疾,干活时他稚嫩的双手和双脚常被磨出许多血泡,但从未喊苦喊累。
几经创业,学会了坚强不屈。
21岁那年,刘吉平结婚了,日子虽苦,一家人却和和睦睦,平淡幸福。由于刘吉平在服装厂干过许多年,他认为有经验,1981年,就向亲戚、朋友借钱开了服装厂,但创业之初远比想象中艰难。第一次自己经营企业,由于不懂市场,到最后血本无归,看到此境家人再也按捺不住,怨声载道,经常矛盾不断。“当时我面临的困难不仅是资金紧缺,还有来自亲朋好友的埋怨,家人的不理解等,他们都劝我早点放弃自己创业这个想法。说创业成功是好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更何况是我这种身体条件……”回忆往事,刘吉平伤感地说。
看到创业失败,不少亲朋劝其放弃,安心找一个班上。而刘吉平自己也面临来自家庭的各种压力:孩子上学需要学费,家庭日常需要开支,创业失败,一家人将何去何从,未来的出路在何方?夜深人静时,他不断地询问自己。无数次,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失败,倔强的他总是默默擦干泪水。
刘吉平秉持“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执着信念,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不放弃不气馁。拖着残缺疲惫的身躯,一次次地奔波在创业的征程上。他及时调整心态汲取经验教训,积极考察市场,终于让他发现了一个市场,当时的南充苗木市场还是一个空白,2000年,他在火车开了属于自己的苗木花卉经销店,由于品种齐全,诚心经营,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努力,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家人的生活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刘吉平长年在外采购花卉苗木,但没有自己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价格往往掌握在外地商人手中,征对如此现状,2009年以来,刘吉平投资近500万元,在同仁四方寨建立300亩的观光农业产业园和潆溪来龙桥村建立100亩的苗木基地。走进位于同仁四方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每逢石榴、葡萄、桃、李连片成熟旺季,不少来城区及周边邻县的游客,或进棚自由采摘或与诱人的水果合影留念,在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中尽情享受“采摘体验”为主的乡村游乐趣。刘吉平的事业终于度过难关,走出逆境,成为远近有名的残疾人创业奇迹。
感恩社会,践行了人生价值。
“能帮助一个是一个”,这是刘吉平的口头禅,在物质财富背后,更让人感佩的是他的精神财富。“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残疾人,我开的两家公司享受减税免税政策,困难的时候当地党委政府给我送来了化肥、农药,残联及时给我帮扶帮扶资金,这是我成功路上的基石,我永远记得这些,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刘吉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刘吉平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中,常年雇用3名残疾人,年工资达30000元以上。与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结成帮扶对子,贫困户以土地、股金的形式入股分红,每年收益在5000元以上。按照“整村发动、一户一人”的原则,组建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残疾人、贫困户、普通农户自愿参与合作社,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于未来,刘吉平表示,他希望进一步扩大苗木花卉种植规模,吸纳和带动更多的贫困残疾朋友创业就业,早日脱贫致富。他始终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即使是残疾人群体,通过勤劳的双手,身残志坚也能书写自己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精彩人生篇章!
(顺庆残联 曾国强)
|